中新網1月27日電 美國《星島日報》26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,華人父母越早能與主流社會人士增加接觸,子女在學校或社會上的疏離感必會相對減少,越有利於融入,歧視也越易於避免。華人作為少數民族在別國生活,總不能固步自封,總須與人交流互動,在保留自己傳統文化的同時,不單接受主流社會融資的生活方式,而且最好能融入主流社會。
  文章巴里島摘編如下:
  在英國東北部紐卡素一主流學校就讀的一名華人女生,最近被白人同學歧視性羞辱及商務中心毆打,事後反遭學校開除。女生家長刻正向該校討公道,但事件顯示,歐美西方社會普遍對華人以及其他族裔的歧視由來已久,時移世易,即使不是“於今為烈”,本質上也無大改變。
  隨著中國崛起,中國以至中國人的形象曝光率在國際上比前大為增加,在倫敦、曼城、伯明翰、巴黎、紐約等大都市,人們對華人多少有所改觀。儘管如此,在大城市以外的偏遠地區,尤其是華人人口不多的小鄉鎮,當地人對華人的態度仍每每漠視和歧視始終如一。這是因為他們借貸大多仍昧於中國事物,且往往無緣接觸。而最關鍵的還是,所見所聞者通常也只是華人餐館外賣店,在美加等地則還有華人洗衣店,確也難怪被人定型。
  事實上,不少偏遠郡市發展墮後,經濟較遜,自易出現素養較差的地區,這些地區的居民通常都屬勞苦大眾,教育水平亦多不高,識見及世界觀均甚保守有限,因而這些小區也往往是出現種族歧視的溫床。這種環境下的家庭固然每嫌閉塞,即使學校教師,通常也是“就地取材”microSD,本區招聘,故作為小區的一員,也類多井蛙之流。在此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自難有容認別國文化及另類傳統的涵養。
  海外華人孩子學業成績多比白人優勝,但這並不表示就能自動獲得尊重,因為不少華人孩子每每獨自成群,或我行我素,讀書溫習,鮮與其他族裔玩在一起,故亦往往被定型為:與世無爭,不惹事生非,但也因此容易被視為怕事甚至好欺負。
  華人孩子在學校受歧視,好些家長其實也與加害者同樣難逃其責。無疑,在現今自由世界,任何人無論居於任何地方,都應絕對有權按自己的方式生活,旁人毋庸置喙。然而古語說,入境問禁,入國問俗,華人作為少數民族在別國生活,總不能固步自封,總須與人交流互動,在保留自己傳統文化的同時,不單接受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,而且最好能融入主流社會。莫說這才是生存之道,且還另有一大作用,就是能讓主流社會人士更多瞭解華人的特殊傳統文化,而這正是獲得別人尊重的開始。
  事實上,華人父母越早能與主流社會人士增加接觸,子女在學校或社會上的疏離感必會相對減少,越有利於融入,歧視也越易於避免。像抗議美國ABC電臺“殺光中國人”事件,華人遭到歧視發出怒吼,固為理所當然,主動出擊,防止大小種族歧視的發生,才是上策。  (原標題:華媒:華人父母是否融入主流社會影響“華二代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f12dfxr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